蓋瑞王的自然教室_開學前備課趴

Share

暑假已經快結束了,老師們,你們開始準備新學期的備課了嗎?身為一名稱職的「工作狂」,我是真的非常期待新學期的開始,很想快點帶著孩子們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中。新的一學年,我同樣期許孩子們能藉由我設計的自然課程,學到探究實作的能力。是的,「探究與實作」依然是我新學年課程設計的重要目標。儘管教育部將「探究與實作」精神正式加入課綱之中,也陸續辦理了多場相關研習,我想還是有大多數的老師擔心著實際操作時會遇到「災難」。

的確,「探究與實作」是一個很理想的教育理念,但實際的課堂中,有非常多的阻力可能讓這理念難以發揮。去年剛任教的我,也同樣深受現實層面影響,諸如:老師固著的學習與教學經驗、早已排滿的教學單元、既有待完成的教學目標…每一項都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老師們:「能把課本裡的東西上完就很了不起了。」只是,在現有的教學體制下,真的不可能有鬆動的可能性嗎?不能穩固既有的課程外,融入探究實作的精神嗎?

這樣的問句在我心中的答案是:「一定可以的」。事實上,教育界中有滿多前輩在課綱納入探究實作之前,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教授探究實作(他們都是我心中的偶像)。而我也希望能在新的學年中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,一起推動這樣的教育精神。

在接下來的教學日子裡,我會盡力整理出我的教學歷程,將我融入探究實作的、成功與失敗的課程案例分享給大家,希望能夠藉由這樣公開化的教案分享,讓大家一同檢視探究實作融入課程時,有哪些重要影響因子,又有哪些優缺點。不過在此之前,先讓我談談我心中的「探究實作」是什麼吧。

與生活有關的能力

對我而言,所謂的探究實作能力,就是一種「解決問題」的能力。不管是哪一門學科,都得應用到這項能力,畢竟,生活中本來就是一堆問題等著被解決啊!所以無論是科學方法的每項流程(觀察、產生問題、文獻探討、提出假設……)、設計思考的基本流程(同理心、定義問題、發想、製作原型……)、甚至是Design For Change(DFC)四步驟(感受、想像、實踐、分享),都具有相同的問題解決元素(見圖一)。要將探究實作融入課程中,就是要讓啟發、想像、實作等元素佈滿在課程內容中。

圖一、各領域探究實作流程比較。

 

而誠如上面所述,所謂的探究實作其實是需要時間醞釀的,尤其是「探究」的部分,需要靠很多方式提升學生對自然的敏銳度;加上既有課程很滿,根本很難挪出足夠時間真的做完整套探究實作。我個人認為最佳的解套包含:

  1. 將探究實作中的各個步驟拆解,零散分到各個單元、小節中,最後學生能學到所有探究實作的技能。而這個需要老師先做很完整的學期課程架構,以確認所有的元素都被均勻的教授到。
  2. 讓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經歷簡化版的探究實作經驗。這包含了老師要能創造好的引起動機方式、運用具層次的提問技巧、以及課程結束前的反思與回饋。

我個人認為這跟「碎形」的概念很像,碎形意即:每一個小的幾何圖形,都與大的圖形形狀相同。我認為探究實作融入課程中的概念也是相同的道理(圖二)。不用期望學生在每個單元都能體驗很完整的科學實驗過程,但是零碎的、或簡易的體驗箇中精華,相信最後學生是能學好這個功夫的。

圖二、「碎形式」探究實作融入教學的概念。

 

老天不賞臉?

在以這個精神為前提下規畫這學期的自然課時,我又注意到了另外一件麻煩事:今年的中秋節比較晚啊!

有教過四年級自然課的老師都會知道,每學年無論是哪個版本,第一單元都會是擺「月亮」這個單元,因為剛好第一學期初時,最先接觸到的重要節日就是中秋節。但當我掐指一算,唉呀,今年中秋節的日期與課本的既有進度有點尷尬:教授「量測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」的那周,剛好是新月附近-一段幾乎看不到月亮的日子。對我而言,能在教完量測方法後,就讓孩子能回去練習是最好的,很明顯的,這樣的時程安排不合我意。在這個狀況下,可能有幾個作法:

  1. 先上第二單元,再上第一單元:只是根據我的排列後,我發現相同的狀況還是會發生。
  2. 將單元內各小節微調,想辦法達到我的期望-也就是教完量測法的當周,能讓學生回家自己練習:但這樣的結果會造成課程很不連貫,因此我也放棄這個做法。

於是,我今年打算做個大膽的嘗試:我要讓兩個單元同時進行!

這並非每周隨意穿插兩個單元的內容,而是我讓第二單元中的「水域環境」一節先拉到第一周來教,目的是派予課後任務:科學閱讀。我打算藉由校內既有的閱讀獎勵機制,鼓勵學生課後閱讀與水域環境或水生生物有關的書籍,等到真正上到第二單元時,能將他們讀過的內容,融入到課程中(圖三)。這樣的做法有幾點效果:

  1. 能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,並且達到我希望學生培養科學閱讀的能力。
  2. 能將月亮的單元整個向後移一周,使得教完量測方法的當周,剛好是學生最能觀察月亮的一周。(而且剛好下一周接著中秋節,還能觀察月相的變化呢!)

圖三、四年級自然科第一次評量前課程規劃。

 

相同的道理,五六年級的自然課也有與大自然非常相關的單元。考量了自然的規律性,以及現有的資源,我將第一次評量前的自然課程安排成我認為「理想」的形式(圖四)。詳細的安排邏輯,如果有任何好奇的部分,可以再與我討論。總之,我的自然課程設計概念包含:

  1. 真正考量到大自然的規律性與突發性,排列出適合且有彈性的課程架構。
  2. 利用課後任務,搭配獎勵機制,鼓勵學生自學,且可綜合課中與課後的所有活動,達到教授探究實作能力的可能!

那你呢?你的自然科課程架構會長什麼樣子?也拿出來分享吧!

圖四、四年級到六年級自然課-第一次評量前課程規劃。

 

延伸閱讀:

1. 《蓋瑞王的自然教室_學習的想像》- 蓋瑞王

2. 《蓋瑞王的自然教室_看天吃飯的教學》- 蓋瑞王